中新網12月27日電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變銀行用戶的行為,也幫助銀行孕育全新的風險管理技術,來不斷拓寬業務的邊界,從而更好地解決“三農”、“小微”信貸長期面臨的痛點。
12月26日,在第253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渤海銀行董事會秘書、行長助理趙志宏以“以敏捷主動的全面風險管理支持經濟發展、服務大眾生活”為主題,詳細闡述了該行借助金融科技,打造敏捷主動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效能,并從風險管理模式入手創新服務方式,解決三農、小微企業融資難點,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得益于這一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帶來的風控質效提升,渤海銀行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該行不良率為1.84%,2019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降為1.82%,三季度末較年初再降0.06個百分點。
持續迭代 打造敏捷風險管理體系
據了解,渤海銀行是業內最早采用垂直獨立風險管理模式的銀行,這是該行14年來實現穩健經營發展和有效風險防控的基礎。而隨著近幾年外部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尤其是迅速興起的金融科技改變了用戶的行為方式,渤海銀行在原有的風控模式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和先進的風險控制手段,打造了一套“敏捷、主動”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據趙志宏介紹,所謂敏捷主動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即把風險管理要求、規則融入業務全流程,建設“自動、實時、精準、敏捷”的智能風控體系,以實現風險管控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例如,渤海銀行采取了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平行作業的管理模式,在風險條線下單獨成立二級部,專門服務于特定的業務條線,將原來分散在風險條線不同部門的貸前調查、貸中審核、貸后監控納入一個部門,一條龍作業,使風險審批、放款審核、貸后監控三個環節有效聯動,從而提高業務審批效率和放款效率。
這其中,科技手段的應用在渤海銀行敏捷風控體系中至關重要。據渤海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該行搭建了基于身份核查、OCR、生物識別、數字簽名等技術的客戶識別體系;充分利用大量結構和非結構性數據、AI人工智能、規則引擎等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線上自主風控體系,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此外,基于BI工具的實時監控體系確保線上全自動處理的信貸業務看得見、摸得著、管得住。
在敏捷風控體系下,渤海銀行的資產質量得到明顯夯實。截至2019年9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78%,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為93.96%,較年初下降5.1個百分點。
趙志宏總結稱,渤海銀行“敏捷機制”的靈魂在于“持續迭代”,渤海銀行借助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持續迭代升級,構建起“快速反應、主動管理”的全面風險文化,因而能做到快速跟蹤、發掘并駕馭風險。
創新模式 解決三農、小微信貸痛點
三農、小微一直是國家信貸支持的重點領域。然而,由于三農、小微領域多數“缺信用、缺信息、缺擔保”,導致很多金融機構望而卻步,這兩個領域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痛點。
為此,渤海銀行從風險管理模式入手,創新服務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打造貸前、貸中、貸后的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并建立營銷、審批、預警、催清收的端到端反饋機制,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
據渤海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2019年9月,該行與吉林省金控集團聯合打造的“益易農 APP”已正式上線,這是國內首個集“單筆農戶個人貸款”、“涉農電商業務”、“資金和保險代理”于一體的三農服務平臺。
在具體流程上,渤海銀行首先通過合作方入戶調查,摸底農戶基本情況和融資需求,隨后利用該行成熟的大數據體系和風控模型,實現線上自動審批,農戶借款人在幾分鐘之內便可獲知“是否可貸、可貸多少”,當天申請、當天收款,足不出戶就可享受信貸支持的便捷與高效。
在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上,大數據更是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渤海銀行推出全線上信用類產品“渤稅經營貸”,就是以稅務數據為核心,根據企業工商登記信息、納稅申報信息、征收信息、經營數據、違法違章、信用評級等上百項數據字段,在小微企業信貸場景下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將稅務數據轉化成信貸數據,實現銀稅信息即時線上共享,并輔以企業數據、外部信息,對企業進行風險畫像,快速計算得出審批結果。
據介紹,目前渤海銀行與地方稅務局簽約的分行已達24家,產品陸續在陜西、天津、河南、吉林、上海、河北、廣東等區域推出,計劃明年實現在其全部33家分行投產。
在創新模式下,渤海銀行小微貸款穩步提升。截至2019年6月末,該行全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296億元,較年初增長4.45%,其中單戶授信1000萬元(含)以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9億元,增速達到20%,高于貸款平均增速約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