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珍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女孩,但她有俊俏的面容,俊俏的面容是她唯一值得自信的地方。因為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她覺得自己應該找一個有文化的人作為自己的相伴一生的伴侶。
很多人給她介紹對象,條件好的不好的她統(tǒng)統(tǒng)沒看上,她只對高加林動心。她愿意為高加林付出一切,只要他愿意就好。
她也知道高加林不會一直在農村生活,但她還是想和他有未來。她滿心歡喜的與高加林交往期待他之間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然而,高加林并沒有把巧珍計劃在他的生活里,他覺得巧珍沒有文化配不上他,高加林的話題是他的工作、他的人生理想和想法。巧珍只是家長里短,村子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他們之間沒有交集,也不能給彼此帶來幫助和成長。這樣的愛情即使巧珍付出再多,高加林也看不到,他們之間終究會越走越遠。
最初高加林選擇巧珍,更多的是感動,在他人生最昏暗的時候,是巧珍給他帶來了希望和溫暖。高加林選擇黃亞萍只是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來,他并不喜歡黃亞萍。與黃亞萍的結合不過是能滿足他對生活上物質上的一些私欲,那是他奮斗多幾年都不會擁有的生活。
黃亞萍欣賞高加林的才華,她對高加林的感情可能只存在于欣賞,并沒有把他當做自己的伴侶.黃亞萍有充足物質,她愛玩、太自我、也不懂得什么才是愛。他覺得喜歡就能過一輩子,給對方好的物質就能彼此都快樂。
然而她和高加林的快樂是建立在張克南痛苦的基礎上,高加林明明知道黃亞萍和張克南已經(jīng)談婚論嫁了,還要插足這段關系。他不止傷害了巧珍,也傷害張克南。
為什么他們之間的愛情沒結果?
1愛是心動不是感動
心動是內心對對方產(chǎn)生一種愛慕之情,希望和對方成為戀人關系,甚至成為人生的伴侶。感動不過是對方做了什么事情,讓自己的內心很感恩,很溫暖,覺得這個人是好人,是值得好好好相處的朋友。
高加林對巧珍只是感動,他不敢賣白面饅頭,巧珍幫他去賣,他失去老師的職位覺得生活到了谷底,巧珍的陪伴和鼓勵讓他對生活燃起新的希望。
他沒有心動,更不會珍惜巧珍,只要他有更好的出路,就不會再和巧珍有任何交集。他的心不在巧珍那里,也不在黃亞萍那里。
他與黃亞萍之間既沒有心動也沒有感動,不過是黃亞萍的身份讓他覺得自己的未來會有更好的發(fā)展。他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自己未來能成為什么樣子,其他的對他來說沒有多重要。這樣的心態(tài)自然不會收獲好的愛,他不曾用心必然不會換來真心。
2愿意為彼此付出,并做出改變讓關系更融洽
感情都是相互的,只有彼此都付出努力,并看到對方的努力,這段關系才會越來越好。你需要的別人能給,你也能給別人需要的,通過彼此之間不斷的給予和改變,感情關系才會越來越有默契,越來越融洽。
高加林與巧珍之間,只是巧珍在追著高加林跑,他們之間有文化的差距,思想也不在一個頻道上。差距太大導致他們之間有很多溝溝坎坎,一方放棄了另一方也沒有勇氣再窮追不舍。感情里最基本的付出沒有了,這段關系也就止步了。
3不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愛
其實,不管是愛情還是其他關系里,應該避免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當自己用功利的眼光去看,自己的內心就不再單純的只看這個人或者這件事,受利益的影響你就會改變對人對事的原本看法。明明不喜歡因為有利可圖被迫讓自己喜歡,違背內心去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過程痛苦結果一定也充滿遺憾和悔恨。
高加林不喜歡沒有文化的巧珍,他也不喜歡有錢的黃亞萍,但為了發(fā)展他選擇委曲求全。當他失去一切又回到原點的時候,他還是覺得巧珍好。如果當初就懷揣著一顆赤誠的心,腳踏實地的去接納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切,可能日子不會太差。
黃亞萍那么欣賞高加林的才華,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黃亞萍卻不能接受高加林是一個農民了。
他們都不懂如何去愛一個人,更不愿意為愛付出,所以在人生的最緊要關頭他們都失去了。人生就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如果不能及時反省自己,不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會在路上一直做出錯誤的選擇。
愛,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遇到了應該好好珍惜。我們總說兩個人在一起三觀一致,門當戶對,這樣的感情在一起才會長久。其實這些都不是絕對的,遇到一個人彼此理解,懂得對方的好,愿意一起改變讓感情更牢固遠比三觀一致門當戶對重要的多。踏踏實實愛人,用懂對方的方式去愛,有溫度有方法的愛,更讓人覺得踏實。愛要被看到,也要被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