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子破產,公司倒閉,或者壓根兒就沒有工作單位……市場經濟時代,很多人在退休后遇到類似的問題難免憂心忡忡:退休以后的生活誰來管?不用擔心,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將覆蓋到全部企業。退休后,可以將自己的退休管理服務跟原企業剝離開來,在家門口的街道、社區享受管理服務。
去年年底,北京市已將123.5萬名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屬地社會化管理服務范圍,目前全市實行社會化管理的企業退休人員總量已達到230余萬名。
背景:
企業管理退休人員 負擔沉重
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生老病死幾乎都跟單位綁定在一起。雖然從單位退休了,但很多事情仍然與單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領取養老金、存放檔案、報銷醫藥費、進行養老金資格認證、參加文體活動、死亡之后家屬申領喪葬補助等,這些事情都還要通過原單位來辦理或參與。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不再那么緊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已經十分普遍,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在一家單位干到退休,更不能預測退休以后企業還能再生存幾年。
而企業發展任務艱巨,再背負著退休人員的管理職責,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將管理退休人員的職能剝離出來,歸入社會管理,解決了企業管理的諸多難題,也是企業的呼聲。從退休人員的便利性上來講,在家門口享受管理和服務,其實也要比去原單位更方便一些。所以,將退休人員歸入社會化管理,是未來管理退休人員的一個趨勢。
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之后,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人事檔案由所在區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機構保管,如果涉及到醫保的手工報銷、領取社會保險(保障)待遇資格認證、死亡之后家屬申領喪葬補助等事宜,都可由街道社保所負責辦理。
退休人員:
辦事便利醫療費家門口就能報
朱先明是新街口街道社會化退休人員自管組織服務隊的隊長,他原來是一名國有企業退休人員,一直由原企業管理,企業破產后,便將相關手續轉移到屬地街道社保所,由街道社保所提供相關社會化管理服務。老朱是一名文藝愛好者,會演奏電子琴、黑管、薩克斯等樂器,他把新街口街道社會化管理的退休人員組織起來,成立合唱團,免費教他們演奏樂器,并組織大家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春游秋游、集體參觀等。寂寞無聊的退休生活從此變得豐富多彩。
“在社區辦社保的事情也很方便。前些天我老伴兒突發急病,叫了救護車,救護車的司機還囑咐我們去單位報銷,我跟他說,沒那么麻煩,現在家門口的社保所就能報。”朱先明說,在街道實行社會化管理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平時他申領清潔能源分戶自采暖補貼、醫保蓋急診章等事情,都在十分鐘生活圈以內解決,反倒比那些有企業的退休人員更加便利。
張松銘是大柵欄街道的第一批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剛退休時曾短暫地被企業管理。“當時由于企業自身發展的原因,沒有精力管我們這些退休人員,只是按時給我們發退休金,其他服務就別提了。”她回憶說。
退休后一年多,企業破產,張阿姨被轉移到了大柵欄街道,成為了第一批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后來,她參加了街道退休人員管理服務中心自管小組,組織活動、下傳上達,成為退休人員與街道之間溝通的“橋梁”,生活過得如魚得水、多姿多彩,還能發揮余熱,幫助街坊鄰里。“退休以后我通過自管小組挖掘出了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學到了不少東西,生活也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了,可以說晚年生活非常幸福、滿足。”
看著精神飽滿、容光煥發的張松銘,曾經的老同事、老同學投來羨慕的目光。“你們怎么有這么多活動啊?”“你們怎么又去春游啊?”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張松銘總是回答:“這就是社會化退休的好處。”
街道社區:
“三環”聯動 活動多彩
大柵欄街道社會化管理服務中心目前組建了書畫社、民樂隊、舞蹈隊、乒乓球隊、聲樂隊等22支文體隊伍,每年開展各類培訓講座20余場,成為退休人員老有所學的“校園”。同時,還自辦雜志、運用“魅力大柵欄”微信公眾平臺“幸福研修苑”板塊,幫助退休人員及時了解地區信息,吸引退休人員參與轄區活動,打造以興趣為媒介搭建的微信群,建立多個興趣圈,增加退休人員之間的粘合度。
據大柵欄街道社會化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大柵欄街道承接了萬余名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形成了以管理服務中心規劃協調為內環、社區工作站牽頭推進為中環、自管組織互助服務為外環的“三環式”聯動服務機制。其中,社會化自管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定期開展慰問、探望、郊游、講座等服務,成為退休人員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橋梁”。
“三環式”聯動服務機制,幫助退休人員完成從企業化到社會化、從松散化到規范化、從自娛化到公益化的過渡,實現社會化退休人員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企業:
“人走茶不涼”服務更貼心
燕山石化在去年有近1.7萬名退休人員移交屬地進行社會化管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退休職工移交屬地管理后,公司離退中心的基礎核心業務繼續保留,其職能定位向‘定制化服務、精細化管理、特色化活動’轉變,改變目前‘大而全’的集中管理模式,逐步向‘小而精’的特色服務模式進行轉變。”
“雖然我們已經被移交屬地了,但企業所承擔的服務水平和標準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還有所提升。”燕山石化退休人員李大爺說,目前他已經陸續享受到公司提供的幾項服務,包括單位發放的采暖費補助、“兩節”走訪慰問、體檢等。“人走茶不涼、服務更貼心,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李大爺說。
“我是中核集團的退休人員,去年6月份響應號召移交到西城區月壇街道三里河二區實行屬地管理。雖然我們被移交了,但我感覺單位還繼續在關心關愛著我們。”張雅麗阿姨說:“移交后,原來單位的活動地點合唱隊還繼續使用,單位的老年大學也繼續對我們開放,而且街道和社區的活動也邀請我們參加,文化生活更豐富了。”
“街道還專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有什么困難和問題只在微信群中發個信息或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像看病改個醫院、或有事需要開個證明什么的,以前還要跟單位預約時間,現在去街道可以隨時辦理,方便多了”。楊映璜大爺接過張阿姨的話說:“以前我們只有單位這一個‘娘家’,現在我們還有屬地街道社區這個‘婆家’,‘婆家’工作更精細、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我今年70多歲了,還參加了社區志愿服務隊,天天生活很充實”。
政策解讀
破除區域界限和戶籍限制
打造全市管理服務“一張網”
發文人從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獲悉,為提升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北京市在市級層面制定了社會化管理服務經費實施細則,進一步規范了管理服務經費申報流程,擴大了使用范圍,為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提供可靠保障;印發了聘用社會化管理服務專員的通知,要求各區通過“政府采購”“開發公益性崗位”或“聘用低齡退休人員”等方式為街道和社區按不低于2000:1的比例,配備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專員,為社會化管理服務建立一支過硬的專業化隊伍;同時積極推進退休人員人事檔案數字化加工,強化與民政、公安等部門的數據信息共享,建立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信息系統,打造全市管理服務“一張網”,破除區域界限和戶籍限制,讓退休人員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社會公共服務。
同時,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政企合作新模式,采取多種方式搭建政府與退休人員溝通的橋梁,連接企業與退休人員感情的紐帶,更加貼心地為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提供精細化的管理服務。
熱門回應
1、實行社會管理后,退休待遇有什么變化?
市人社局:實行社會化管理后,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待遇保持不變,發放途徑也不變,繼續執行現有相關規定。
2、是不是定點醫院就能在街道改了?
市人社局:是的,隨時來,隨時辦理。對醫保政策有疑問,街道也會負責解答。
3、如果要開證明怎么辦?
市人社局: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后,人事檔案關系也一并轉移到屬地街道,只要證明事項符合政策,檔案里也有相關內容,街道也能開具證明。
4、原來在企業享受的福利待遇還有沒有?
市人社局:由街道管理后,企業仍要繼續關心關愛老同志。原先在企業享受的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以外的其他待遇繼續享受,按照原時間、原渠道、原標準發放。
5、移交屬地社會化管理的手續需要個人去辦理嗎?
市人社局:不用個人跑腿辦理。由企業和人力社保局、街道對接就可以了。
(原標題:230萬退休“大軍”歸社區管,還享受原企業福利嗎?社保回應)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文人:代麗麗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