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慶一區兩群區域格局正式形成。
一區就是主城都市區。一區又可以分為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中心城區就是多年前固化形成的主城9區,渝中、九龍坡、沙坪壩、大渡口、江北、渝北、北碚、南岸和巴南,目前面積54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890萬人。
主城新區包括12區,主城核心區東邊的涪陵、長壽,南邊的南川、綦江(萬盛),以及西面的江津、璧山、永川、合川、大足、銅梁、榮昌、潼南。總面積約2.32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60萬人。
重慶直轄以來,重慶各區各縣都獲得了長足發展進步,不過,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主城9區一直引領著全市經濟發展。
不過,近10年來,主城區在全市經濟版圖中的占比,開始不斷下降。
比如,2010年,主城9區GDP大約是3595億元,大約占全市的7926億元的45.4%。這一階段,如今的主城新區這12區,GDP總量大約是2636億元,約占全市的33.3%,與主城9區占比差12.1個百分點。2010年渝西12區大約占主城的73.3%。
而到了2019年,重慶主城9區GDP大約是9334億元,約占全市2.36萬億的39.5%,10年時間下降了近6個百分點。而主城新區的12區,2019年GDP達到了約8846億元,約占全市37.5%,與主城9區的占比差距已經大幅縮小到2個百分點。2019年渝西12區占主城9區比重達到了94.8%。
從過去10年增量來看,主城9區2019年比2010年增加了5739億元,而渝西12區增加了6210億元,不僅增速,增量上也大大高處主城區。
總量上的差距,渝西12區與主城9區2019年只有488億元,大約只差了一個潼南區的距離。
2021年,渝西12區在增速上的優勢更為明顯。根據前三季度情況來看,前三季度全市增速排名前七位的,全部來自渝西板塊,僅有綦江區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2.6%的水平。而主城9區中,只有江北區、九龍坡區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沙坪壩區、巴南區、南岸區大渡口區全部低于全市平均增速。
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21年主城新區12區有望進一步拉進與主城核心區的差距,在2022年就有可能實現對主城核心區經濟總量的超越。
不僅僅在總體上無限接近和有望超越,在個體上,主城都市新區也表現出更強勁的發展態勢。比如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大區,在經濟規模上已經遠超南岸、巴南、北碚、大渡口等區。
這種逆轉的背后,一方面是戰略上的主動調整。大約10多年前,重慶主城核心區就在有序調整產業結構,將鋼鐵、化工等高污染工業企業搬離中心城區,最典型的就是重慶鋼鐵的搬遷。而這些搬遷企業,大部分都落到了如今的主城新區。不僅僅是大型企業,在政策調整中一些不符合城市發展定位和要求的中小制造企業,也都逐漸搬離主城核心區。另一方面,也有產業發展上的比較優勢。渝西12區,在土地、人力等上都擁有優勢,能夠提供更寬松的招商引資環境,而且隨著交通改善,物流上的劣勢開始不斷被抹平,這樣就在主城9區周邊形成“洼地效應”,也承接了大量東部轉移產業。
按照未來的發展定位,主城核心區將“強核提能級”,構成成渝雙核之一,主要將聚焦創新鏈頂端、產業鏈前端、價值鏈高端,聚集國際交往、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等高端功能。而主城都市新區,主要作為產業、人口、城鎮化的主要承載地,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主陣地。
在這樣的定位下,擁有更廣闊土地、更多人口、更有利的工業化發展環境的主城都市新區,未來超越主城核心9區的經濟規模,可以說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當然,GDP只是一個方面,經濟發展質量、產業能級、影響力等方面,還有科教文衛等各方面,主城核心區仍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