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600、3700,最近三天我們每噸銅棒的采購價累積漲了近1萬元,太不正常了。”
浙江華佳控股集團總經理蔡少華告訴第一財經發文人,作為燃氣采暖熱水爐制造企業,他們產品的主要原料就是銅棒,近期原材料的價格漲幅在30%以上,直接吞掉了產品的所有利潤,也讓他們不得不暫時封倉,“有貨也不敢賣”。
在蔡少華的印象里,雖然“開門紅”常見,但這樣的漲幅為歷年來極為夸張的一次。
數據顯示,倫敦金屬交易所3個月期銅價格2月22日收于每噸9113.5美元,為2011年8月以來首次升至每噸9000美元以上。自春節假期結束以來,倫銅已上漲了約7%,今年以來倫銅漲幅已達16%。
安徽一家同時制造和出口家電和服裝產品的公司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受銅價大幅上漲的影響,家電產品的利潤擠壓比紡織品還要嚴重。在過去的一兩個月里,家電產品的主要原料——銅、鋁和塑料,每一種均累計上漲約35%,而家電終端的價格卻不升反降,讓工廠如今有單也不敢接。
“在我們的工作群里,大家天天都在苦惱,接到訂單要怎么搞。對于工貿一體的企業來說,客人就給你這個價,看你做不做。做就是虧損,不做也不是辦法。”該負責人這樣感嘆。
受益于此前的寒潮和消費市場的升級,浙江華佳控股集團生產的壁掛爐銷量在2021年迎來了開門紅,2021年的銷量也同比翻了兩倍,利潤率相對穩定。讓蔡少華沒想到的是,原材料的這波大漲不僅吞掉了利潤,還可能讓接下來的生產面臨5個百分點以上的虧損。
雖然在春節前做了一部分備貨,但由于原料價值比較高,囤的原料只夠開工,而無法維持多久,這讓蔡少華他們不敢正常出貨。
近年來,該公司的7成產能用于內銷,3成供應海外市場。由于經銷商的終端價格很難及時調整,因此,蔡少華只能暫時封倉,暫緩國內市場的銷售。但這樣的代價,是現金流的壓力高企。
節前就接下的外貿訂單又該怎么辦?蔡少華表示,一般外貿訂單是按實時報價,海外客商下訂單時只會支付一部分貨物的定金,而他們也只能生產這一部分的貨物,剩下的貨物需要和客商重新商議價格,“涉及到漲價,溝通起來肯定是麻煩的,會讓整個周期拉長”。
“客商現在說要給我打定金,我就說先緩一緩,不要打。原料價格每天變化太大了。”蔡少華表示,目前工廠的產能還只恢復了不到7成,大約正月十五(2月26日)之后可以完全復工復產。他也期待,原材料的價格能在3月往下走。
一家國際銅礦公司亞太區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發文人,早在去年4月我國陸續復工復產時,他就曾預判,銅價將會回到歷史高位。接下來,銅價的上漲動力依然強勁。
究其原因,該負責人認為主要有:一是原料供應緊張,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和全球消費市場的復蘇,需求端的用銅量卻在大幅上升,導致供不應求加劇;二是受美元貶值和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寬松政策的影響,包括銅和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連續創下新高。
該負責人提出,有實力的制造企業如果能在原料采購方面利用保值工具進行保值,將可以緩解原材料價格波動對公司利潤的影響。
有市場分析稱,助推倫銅上漲的主要因素是銅的供應短缺加劇,以及市場上存在投機性買盤,而期銅市場目前可能已經處于超買狀態,短期內或出現回調。隨著全球疫情得到控制,運輸逐步恢復,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會企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