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迎來“漲價潮”,原材料價格暴漲,大宗商品漲價開始傳導?
全球通脹預警,“漲價潮”開始蔓延,衣食住行會受到哪些影響?
“漲價潮”是不是真的要來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會不會也跟著漲價呢?
從2021年開始,全球各國為了應對危機,可以說各國央行都開足了馬力,各種經濟復蘇、刺激計劃層出不窮,尤其以外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貨幣超發更是驚人。隨著全球疫情的緩解,經濟的復蘇,全球的經濟通脹也越來越明顯,這不,各國的物價都開始了漲價的大比拼。
從今年年初,我們看到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受此影響,國內有色、能源、化工等價格指數漲勢非常明顯。原材料的大幅漲價,必然會形成傳導作用,最終會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據國家統計局4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1.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5.2%,環比上漲1.8%。1—3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2.8%。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上漲17.3%,黑色金屬材料類價格上漲15.6%,化工原料類價格上漲7.1%,燃料動力類價格上漲2.7%。
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導致一些企業利潤急速下降,尤其是生產制造類的企業,更是苦不堪言。大部分制造企業都是訂單式生產,產品價格基本已經確定,但是隨著原材料價格的瘋漲,必然增加了生產成本,甚至可能導致部分生產企業面臨虧本做生意的局面。可以說,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近期,“商品漲價”的影響已經在我們身邊不斷地蔓延。蔬菜、紙制品、家用電器、豆油等商品都漲了。這對于咱們老百姓來說,無疑是比較關心的事情。畢竟隨著商品的上漲,我們手中的錢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
從全球來看,大宗商品的漲價,已經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漲價潮”,在前不久可口可樂、寶潔等先后宣布要漲價。可以說,進入2021年相關類似的漲價通知就沒有停過,同時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全球糧食價格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上漲趨勢。
那么,老百姓也擔心國內糧食的價格會不會也隨著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而上漲呢?
早在去年,國內就出現了很多“屯糧”現象,都擔心世界爆發的糧食危機,也影響到我們。受此影響,國內的糧食價格確實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當然對于糧食漲價的問題,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對于廣大的農民糧食漲價短期內確實是好事,但是長久來看,如果社會通脹導致大部分商品都漲價,農民賣糧多賺的錢也會被高物價抵消掉。當然對于非農人員就更加地糾結了,畢竟所有商品都漲價,就是工資不漲,看來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當然,好消息是在最近幾個月,關乎我們生活的豬肉、石油的價格都下跌了。其中豬肉價格已經“連續12周下滑”,而國內石油的價格也終于在3月底進行了下調。但總體來說,相比過去,當下的價格還是處于相對比較高的位置。
“漲價潮”會不會愈演愈烈呢?我國又將如何應對全球形勢下的“漲價潮”呢?
就在4月8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第五十次會議,研究加強地方金融機構微觀治理和金融監管等工作。
會議在重申保持宏觀金融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還專門提到“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是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前不久,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云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獲豐收,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2021年以來,糧價出現上漲態勢,這是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首先從國際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沙漠蝗蟲、東南亞旱災,包括糧食危機傳言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從糧食供求的角度分析,國際糧食供求延續寬松格局,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價格最終還是受供求影響。
再從國內看,受飼料消費增長的影響,玉米、大豆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一些企業和農戶市場主體的預期發生變化,他們有持糧待漲心理,對價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期價格已有所回落。同時我國糧食庫存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相對比較充足,所以對于市場中的食用口糧價格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通過上述信息分析,我國的居民的食用的糧食價格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即使部分農產品價格有所上漲,但是在國家大的調控下,價格增幅不會有太大的區間。
當然受大宗商品的影響,工業產品價格將會在未來有較大的的波動,就如同近期紙制品漲價一樣,隨著基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必將一步步傳導到市場的終端產品。
作為生產型企業,就更要關注生產原材料的價格波動,當下很多的工廠正受到原材料漲價和市場需求旺盛的雙重矛盾。以銅價為例,已從4萬多元/噸漲至近7萬元/噸,而且還有上漲的趨勢。一方面是原材料價格持續波動,同時生產有需要一定的周期,對于產品的市場報價很難準確把握。另一方面,市場逐漸回暖,需求相對比較旺盛。尷尬的就是,有單也不敢接。
如果貿然簽單,那么極有可能造成虧本生產,面對如此局面,大部分工廠都是采取加大原材料庫存,以抵消原材料持續上漲的壓力,但也受到資金量的限制。
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進出口貿易影響可謂是非常巨大。不僅會導致資金量占據巨大,同時庫存也會增加,出貨期延長。
受此影響,對于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型制造企業絕對是一個新的考驗。由于原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都會要求現金支付,不會再給予賬期,同時下游的交貨周期延長,價格上漲也會導致銷售量減少。因此也會導致生產制造企業的庫存壓力和資金占用壓力劇增。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結果可能就是有訂單不敢接,生產就會面臨停滯,如果惡性循環持續下去,恐怕會引發眾多的企業倒閉。
此前,央視對廣東地區制造業的調查顯示,一些沒有能力自己開模加工電器配件的家電小企業,在沒有辦法承受通用配件廠的提價,短期內又接不到訂單的情況下已經紛紛倒閉。
這波大宗商品的上漲,在這個全球經濟剛剛恢復的初級階段,對于廣大的企業而言絕對是一個極大的不利因素。不僅讓國內的中小企業面臨危機,同時也讓國際各個行業的巨頭也紛紛提價應對。
前面,我們前面提到的可口可樂,就宣布,抵不住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公司已做出決定,準備提高產品售價。此后不久,外國寶潔公司也宣布要從9月份開始上調部分產品的價格。
國內迎來“漲價潮”
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將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所需的各種產品已經開始呈現漲價趨勢。尤其是工業產品價價格漲幅較大。以家電產品為例,已經大幅提價,美的、志高等一些知名品牌,已經先后發布漲價通知。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不要提早囤貨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漲價潮,如果不是工廠大批量的原材料需求,作為我們個人消費者,其實也不必太恐慌。
前面我們分析了國內的糧食還是相對安全的,所以即使上漲,幅度不會太大,所以沒有必要“囤積”
而涉及到的其他消費品,雖然也會隨著這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會對一些小型企業造成沖擊,但是我國的產業鏈條相對比較完整,對于成本上升的傳導也會在整個產業鏈條中逐層削弱,最終表現在終端產品的價格不會向國際上其他國家表現的那么明顯。就如同當下的紙制品,價格雖然上漲了,但是單品漲幅也就是幾毛錢,其實對于我們消費者而言,影響不是很大,所以也沒有必要“囤貨”占資金。
當然,漲價潮必然會增加我們的成本支出,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地規劃我們自己的支出項目,盡量節省開支。整體通脹的社會環境,必然會給各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無論是我們投資還是消費,都應該更加理性,盡可能降低風險。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提高我們的收入,同時做好風險防控的措施,有必要加大風險儲備金的準備,以應對未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對于這波來勢洶洶的“漲價潮”,你怎么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