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不缺,但成本壓力太大。”這是第一財經1℃發文人在珠三角走訪制造企業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牛年春節前后,傳統制造業企業生產所需的有色金屬、化工等原材料均出現了上漲,最終推高了實體制造業成本。與此同時,招工難以及用工成本的劇增,也是擺在企業面前繞不過的現實問題。
成本高壓之下,一些制造業企業主不得不“提價求生”,但他們也擔心頻繁而過度的提價會造成訂單流失。
持續上漲的原材料
2月26日,東莞東興工業園區鄉泉電子五金科技公司的廠區內,機器轟鳴,車架生產線上一片忙碌。這里是涂正東負責的工廠,公司生產的車架主要供應給國內頭部電動自行車企。
“公司的產品原材料大部分由鋼材構成,產品平均毛利率在5%至8%。現在鋼材價格上漲得這么厲害,對我們影響非常大。”涂正東對1℃發文人直陳鋼材漲價帶來的影響。
1℃發文人現場調閱了該公司近期的采購單發現,原材料鋼材漲價明顯。1月27日下單的規格為1.8的帶鋼單價為5340元/噸、2.0帶鋼單價為5290元/噸,而到2月23日,1.8帶鋼單價漲至5730元/噸、2.0帶鋼單價漲至5680元/噸。
這還只是春節前期間上漲的價格,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初,鋼材價格漲幅更為明顯。“去年9月底開始,原材料熱軋帶鋼就達到3800元/噸左右,現在漲到5600元/噸左右,漲幅達40%以上。”涂正東告訴1℃發文人,當時囤積了100噸的原材料,很快就用完了,此后都按需補貨。
2月26日,在廣東順德杏壇鎮康寶集團總部辦公室,公司董事長羅小甲告訴1℃發文人,早在去年9月,公司就以4000多元每噸的價格,訂購了4萬噸鈑金,以應對不斷增加的企業訂單。疫情暴發后,康寶集團的家電產品暢銷海外,去年外貿銷量達10億元,僅燒烤爐銷量就增長48%。
原材料是制造業中最大的一塊成本,以家電制造業為例,原材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七成以上,因此對原材料價格極為敏感。家電行業對銅、鋁、鋼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如果這些原材料價格上漲,家電企業將面臨著較大的成本壓力。
雖然相比一般小型工廠,康寶這類大型企業在原材料漲價方面議價能力更強,但羅小甲對1℃發文人直言,“原材料漲價對我們影響很大”。
當前,康寶的產品仍舊供不應求。“去年預訂的原材料,雖然目前仍有存余,但已經用得七七八八了。當時我們自己內部討論,就算訂了這么多原材料,即使今年用不完,明年也可以繼續用。”羅小甲告訴1℃發文人,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將推高康寶的生產成本,侵蝕公司的利潤。
除了鋼材之外,塑料也出現了漲價。專注安全出行與智能頭盔等防護裝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LIVALL(力沃)公司最近也面臨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去年,LIVALL運動頭盔的海外訂單供不應求,已排至今年年中。
為了應對持續增加的訂單,LIVALL公司創始人兼CEO鄭波早在去年底以來就在珠海謀劃成品組配與生產工廠,除了擴建場地之外,還需要提前議定供應商和準備原材料。今年春節復工之后,鄭波就不斷收到其他行業各類原材料漲價的消息,他也在觀望供應商的態度。
一個頭盔的外殼使用材料較多,包括工程塑料、玻璃鋼和碳纖維等材質,中層內襯多使用聚合物泡沫,內層主要是用高分子纖維布制造的織物層。這些原材料牽涉到ABS塑料、EPS(聚苯乙烯泡沫)等化工產品。
“其實春節前,就有供應商提出其原材料面臨漲價,我們正在積極與他們溝通,目前供應商給的價格還比較穩定,暫時還未收到他們的漲價通知。”鄭波告訴1℃發文人。
根據大宗商品資訊機構金聯創統計數據,ABS的價格指數從2月18日的16900上漲至2月23日的18075。
與生產環節相對應的是,1℃發文人實地調查制造業工廠的上游發現,鋼材加工廠產自春節前的庫存原材料“躺著”賺錢,身價大漲。
涂正東工廠的原材料鋼材來自于順德一家鋼材加工廠。2月27日,1℃發文人實地探訪這家鋼材加工廠發現,雖然牛年春節之后車間開工率不高,且前來購料的企業并不多,但公司的庫存鋼材價格也出現上漲。
這座鋼材加工廠位于順德樂從鎮,1℃發文人趕到時,廠區內靜悄悄,生產線周邊堆積了大量的鋼管半成品。“我們的鋼材原料來自鋼鐵廠,通過加工后形成各種規格的半成品鋼管,再銷售給各個制造工廠。”業務負責人鄧經理領著1℃發文人在廠區查看時介紹。
1℃發文人查看這些鋼材的標簽發現,這些產品大多產自春節前,生產所需的原料以及人工等成本大多在當時已消耗,而這些庫存貨物的“身價”卻在市場的漲價潮中“躺著”上漲。
鄧經理指著廠區內的成堆鋼管坦言,這些都是春節前生產出來的,已被客戶訂購了一批,“我們的鋼材價格也緊跟鋼鐵行情走勢上漲”。
商務部新聞辦公室3月2日統計數據顯示,2月22日至28日,鋼材價格小幅走高,其中螺紋鋼、普通中板、高速線材、槽鋼價格分別為每噸4490元、4753元、4597元和4591元,分別上漲2.7%、2.7%、2.5%和2.5%。“有色金屬價格有所上漲,其中銅、鋁、鋅價格分別上漲10.5%、6%和2.3%。”商務部消息稱。
據生意社價格監測,2021年第08周(2月22日~2月26日)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榜中鋼鐵板塊環比上升的商品共16種,其中螺紋鋼上漲30.25%,冷軋板上漲34%,鋼坯上漲39.29%。
招工成本劇增
除了經受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壓力外,招工也是制造業企業面臨的難題。
連日來,第一財經1℃發文人前往珠三角制造業基地實地調查發現,許多工廠在廠區門口豎起了招聘的牌子或在門口顯示屏上展示招聘信息。但發文人在東莞等地的工廠看到,前來詢問求職的人員寥寥。
得益于就地過年,許多地方的用工短缺現象有所緩解。新華社報道稱,東莞超過300萬名打工者就地過年,全市前200名制造業企業中有約六成在春節期間開工,這保證了企業年后迅速復工達產。然而,仍有一些工廠出現招工難的現象。
首要原因是,勞務人員向主要地區集中。1℃發文人走訪發現,許多外來農民工對熱門地區比較熟悉,擇業往往選擇這些區域。“虎門、厚街、長安等地許多農民工熟悉一些,因此大家往往選擇在這些地方工作。”一位接近勞務公司的負責人告訴發文人。
李剛所在的廣東某電子公司位于東莞市洪梅鎮,這家公司系國內TWS(無線藍牙)耳機頭部生產企業。發文人實地探訪發現,雖然這家公司年銷售額已達上億元,且廠區規模較大,生活配套設施完善,但其門口的招聘攤位鮮有人問津。
“制造業企業一線工人,往往人員流動較大,首先是薪水較低,其次內陸城市近年來人工工資上漲,很多人不愿意背井離鄉來沿海地區打工了。”一位制造業工廠負責人告訴1℃發文人,每年春節后工廠能留下來的人員大多是技術工人以及車間班組長等人員,他們收入相對較高,且更有職業歸屬感。
往年,李剛所在工廠招聘工人,主要是通過前往人力資源市場“擺攤”招聘,以及工廠內部工人引薦。然而,今年,幾天市場招聘環節下來,公司僅招到十幾名工人,而內部引薦而來的工人也寥寥幾人,這遠遠無法滿足公司生產所需。
與招工難相伴而來的,是招工形式的轉變與成本的增高。
與過去前往人力市場“擺攤”招聘不同,如今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招工更多依靠人力資源公司,通過這類企業輸送工人,才能開工作業,而這相比過去直接簽約求職工人,將花費更多的薪酬開支。
由于招工難,今年許多工廠選擇通過勞務派遣公司來招聘工人。“我們主要還是通過勞務公司給我們輸送工人,今天一次性簽了800名工人,都是通過這家公司送過來的人員。”李剛告訴1℃發文人。
據1℃發文人調查,勞務派遣公司往往具有地域性,他們擁有當地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源。在合作方式方面,勞務派遣公司與用工企業簽訂總包合同,用工企業向勞務公司一次性支付員工的工時工資(一般為下個月工資),每家勞務派遣公司都會向工廠派駐廠代表或工頭,由他們負責這批工人的工資發放以及生活服務等。
“我們的工人大多來自于云南、廣西、貴州、湖南等地,他們主要來自農村,由多位工頭負責管理。這些工人大多是工頭所在鄉村的村民,但是工頭無法與我們直接合作,因為涉及派遣資質的問題,必須依賴有資質的勞務派遣公司,由他們開具正規的勞務發票,繼而合理合法的用工。”李剛說。
“我們一次性給勞務派遣公司支付一筆薪酬開支,由他們分發給工頭,繼而由工頭下發給其手下的產業工人。比如公司付給勞務派遣公司的工人薪酬是25元/小時,工頭拿到20元/小時,工人拿到17元/小時。”李剛告訴1℃發文人,這種“中間商賺差價”的模式,相比公司直接招聘工人,付出的薪酬成本更多。
1℃發文人了解到,勞務派遣方式中,由于增加了勞務公司與工頭環節,用工企業會由此增加30%左右的成本。而且,之前的派遣工時薪大約在19元/小時,而今年已經上漲到了21元/小時以上,漲幅在10%以上。
“使用勞務派遣工人工作上往往更有效率。現在的年輕一代工人往往需要有被認同感,他們大多來自一個鄉村,大家聚集在一起,更容易交流和相處。生活問題解決了,工作的效率自然會提升。”一名負責車間管理的人員告訴1℃發文人,但勞務派遣無形中增加了用工企業的成本。
“現在工廠一般生產工人月收入4500元左右,而勞務派遣人員的工資相比要高一些,并且公司要多花一筆費用開支給勞務派遣公司。今年的人工薪酬開支要多增加1000萬元。”李剛告訴1℃發文人。
提價“求生”
就發文人在珠三角調查的多家制造企業來看,當前制造企業手中都不缺訂單,但承受的壓力卻不小。
去年以來,康寶的燒烤爐、消毒柜等“宅經濟”產品在海外大受歡迎。面對市場的變化,公司迅速增加了50萬臺燒烤爐的產能,全力保出口訂單。
據羅小甲介紹,2021年康寶的出口目標收入是13億元,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30%。康寶海外銷售中心經理李煜文對1℃發文人坦言,“外貿這塊確實壓力較大”。
“主要是客人鎖定的付款周期較長,每年的五六月敲定好下一年度的價格,到第二年的9月底付款,差不多一年半左右的賬期。我們的客人是按照貨季計算的。”李煜文告訴1℃發文人。
“今年疫情之后情況太特殊,在不包括人力成本的因素下,匯率損失以及原材料漲幅,讓產品的成本上漲20%。最近,我們一直在與客戶商談產品價格。”李煜文說。
面對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新的市場行情,許多制造業企業一方面不得不護住訂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客戶提出提價的要求,按照他們的說法,“再不提價就沒法生存下去”。
“原材料、人工工資以及相關費用均上漲,我們就與客戶商談(是否能)增加價格。現在跟客戶要求提價8%至9%,如果不讓加價,我們也只能不做這筆訂單,客戶大多也能接受。”羅小甲對1℃發文人表示。
“虧本我是不行的,就算少賺點也可以。”羅小甲說,除了提價8%至9%之外,公司還需要內部壓縮3%至4%的利潤,以控制整個生產成本,在目前原材料漲價的行情之下,只有與客戶協作,才能共渡難關。
除此之外,涂正東最近也不得不向客戶提漲價的事。
涂正東的合作客戶均是國內電動自行車頭部企業,一般工廠能夠拿到這類大客戶實屬不易,而原材料市場卻瞬息萬變,“我們給他們供應貨物的價格也不可能天天議價,都是年前定好的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原材料價格波動,我們就很麻煩。”他說,公司的生產成本由產品的原材料,加上人工工資、管理費、房租和稅收等費用組成,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如果客戶不讓提價,那他們公司幾乎就無利可圖。
去年,全球火爆的電動車產業形勢一直延續至今,在國內電動車更換潮加速以及外貿需求量加大的雙重利好之下,涂正東的企業及其業內迎來較好的市場機遇期。涂正東公司已斥資近千萬元,增加6至7條產線擴充產能,以應對不斷增加的訂單量。
隨著生產線的擴充,涂正東公司的產能已達到10萬臺/月,這對原材料的需求變得更大,“現在每天要用到30噸的鋼材”,他說。
在原材料漲價之后,涂正東已對公司的產品價格進行了提價。“按照全年原材料價格的上浮比例計算,去年公司產品的出廠價格已上漲了500元/噸,最近春節后又上漲了300元。”但他仍擔憂,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公司的利潤將變得非常稀薄,按照他的說法是,“公司50%的利潤都被剝奪了,甚至有的產品還倒虧。”
這幾天,涂正東正忙著拜訪供應商,為公司原材料漲價的事宜提前溝通。此外,他還要求提高出廠價以應對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問題。而一些受訪者正面臨和他相似的困境:不提價,自身企業將面臨虧損甚至生存困難,提價則可能造成客戶和訂單流失。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