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漲法,幾十年未見。
文丨華商韜略 周瑞華
越來越多中小企業正在有單不接,因為這個生意,他們做不起了。
【漲!漲!漲!】
看著桌上的100多份漲價通知函,杭州一家裝修公司的負責人王先生很郁悶。
從去年7月開始,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不斷發來調價函,從石膏板、板材、管材、線材到商砼(混凝土)、輕鋼龍骨等,無一例外地要求漲價,而且不止一次。
這讓他很為難。年前已經與客戶簽了的單子,本來滿打滿算能賺個10%,現在材料全部漲價,成本都收不回來。但這個虧損,只能他自己承擔。
和他一樣焦慮的大有人在。
“瘋狂,真是瘋狂。”一家食用油企業的高管在談到當下原材料價格剎不住地漲價時,忍不住連用了兩個“瘋狂”。
他所在的食用油行業,兩種主要油料——豆油和菜油都高度依賴進口,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價格都在翻倍地上漲。
豆油價格從去年最低4000元/噸漲到了4月的近萬元每噸,僅4月就上漲2.29%;菜油去年5-6月時最低價格為7000元/噸,到現在也已漲到了12000元/噸左右。
各行各業都感受到了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牧場里,奶牛每天吃著和原來一樣的玉米、進口苜蓿、青貯和豆粕等飼料,但老板每天卻要為一頭牛多付出10元餐費成本。
東莞一家年生產5億個鐵罐的企業,今年開工發現,生產用的鐵料單價從5000多元/噸漲到了9000多元/噸,僅這一項,成本就上升了20%。
在一些行業,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傳導到了消費端。
今年以來,美的、奧克斯等家電企業已連續發出空調、洗衣機等商品的漲價通知,漲幅在5%-10%不等。
食用油、輪胎、紙巾更是全線漲價。
連快消巨頭寶潔也宣布,今年9月起上調紙尿褲、衛生紙等日用品價格。
“這是我在寶潔33年來,原材料漲幅最大的一次。”寶潔公司首席運營官喬恩-莫勒在宣布漲價時無奈地表示。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趨向復蘇,多國采取寬松貨幣政策,使大宗商品需求回升,銅、鐵礦石、紙漿、原油、白糖、棉花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
根據報道,截至今年3月,57種主要大宗商品中,30種商品漲幅超過10%,原油、聚合MDI、闊葉橡膠等11種商品漲幅超過30%,純苯年內漲幅更是超過50%。
被稱為“工業筋骨”的銅,價格從2021年3月的35000元/噸,一度突破了70000元/噸,創歷史新高。雖然后來又跌回6萬元左右每噸,截至發稿,又即將突破75000元/噸。
鐵礦石是鋼鐵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5月6日普氏鐵礦石指數漲至202.65美元/噸,歷史上首次突破200美元大關。
……
一位家電行業人士說:“這是近十幾年來最異常的一次漲價!”
【暴漲背后】
“一天賺了一個季度的錢。”
今年2月,北京大興區一家廢銅收購站老板靠賣廢銅,利潤飆升了20倍。
2月3日起,銅價迎來快速上漲,2月底已經突破7萬元/噸大關,為9年來歷史新高。銅價的上漲也拉動了廢銅價格的持續攀升。
▲圖片來源:Mining.com
銅是一種性價比最高的導體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家電、電力、建筑和新能源等行業,從日常家用的空調、電視機,再到高壓輸電等,都離不開銅。我國的制造業和建筑業消耗了全球約一半的銅。
從2021年2月3日起,銅價開始抑制不住地瘋漲,2月底漲到每噸7萬元,破歷史新高。
是什么刺激了銅價的飆升?
在銅價開始飆升的這天,大洋彼岸的外國公布了一則消息:
外國眾議院以218票對212票的投票結果,批準了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經濟救濟法案。其中有一條,鼓勵可持續技術和基礎設施項目。
而銅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設施”。
5G基建、充電樁、特高壓、軌道交通等新基建建設,以及今年以來各國推進碳中和、碳達峰,發展風電和光電等綠色能源,提升終端領域電氣化,都離不開銅。
數據顯示,光電和風電設備對銅的使用率是傳統發電系統的8-12倍;一輛傳統汽車的用銅量為23千克,而新能源汽車的用銅量為83千克,是傳統汽車的4倍。
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銅的這輪漲價成為必然,更可怕的是,這種趨勢還將持續。
高盛4月份發布主題為“銅是新石油”的報告,報告稱如果發展綠色技術,到2030年銅的需求將大幅增加,最多將增加900%,也就是870萬噸。
但從供應端來看,銅市場目前還沒有為需求的增加做好準備。
▲數據來源:USGS,東方證券研究所
由于疫情加劇,全球主要的兩個產銅國——智利和秘魯的銅產量還在持續下滑。
地處南美的智利和秘魯,為全球貢獻了近40%的銅,但自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南美疫情愈發嚴重,罷工、防疫封鎖等措施,都嚴重影響了銅的產量。
高盛預計,到2030年,銅長期供應缺口將達到820萬噸:
“如果不增加銅和其他關鍵金屬的使用,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的趨勢就不會發生。”
受影響的不只是銅的需求。
原油是塑料、鋼鐵等化工類產品的原材料,2004年4月,國際基準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到每桶不到20美元,隨后,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石油減產協議。
在需求加速恢復的情況下,原油減產超預期推動了原油價格上漲,進一步推動了產業鏈上塑料、鋼鐵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以油為例。外國農業部3月最新報告顯示,2021/21年度,全球油菜籽產量為6959萬噸,產出水平處于近5年均值以下。雖預估均值有所增加,但庫存消費比為7.87%,而近五年平均值為10%,仍處于較低水平。
▲圖片來源:瑞達期貨
此外,我國一部分原材料受政策因素影響,供給出現缺口,推動了價格的飆升。
以造紙業為例,2021年我國進口廢紙量為823.2萬噸,占我國廢紙產量20%左右。2021年9月1日起,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落地實施,要求到2021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
這意味著,2021年起廢紙漿將出現20%的缺口。而由于我國廢紙回收率僅為50%,提升緩慢,短期內這個缺口將難以填補。
而且,“廢固進口”不僅限制進口廢紙,還波及廢金屬、廢塑料的進口,導致這些原材料短期內出現短缺。
【漲價還是硬抗?】
今年4月,廣東一家玻璃深加工工廠的車間,沒有工人忙碌的身影,也沒有機器的轟鳴,冷冷清清。
春夏是玻璃銷售旺季,往年到了這個時候,車間里晝夜燈火通明,工人加班加點,滿負荷生產。今年以來,公司只能零星接到一些小訂單,沒有批量大單,車間無法開工。
“下游客戶都在觀望。”該公司負責人說,玻璃價格從2021年最低1200元/噸漲到2400多元/噸,價格翻了一番,下單的客戶少了很多。
和這家玻璃加工廠被動“減產”不同,更多的企業則選擇主動削減產能,有單也不接。
“賣一件食用油就虧幾十塊錢,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有企業反映。
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弱,很難獨自消化掉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一些中小企業只能限量出售,客戶要1000件貨,只發100件貨。
“原材料價格暴漲,已接的訂單基本都虧了,現在就是在硬扛,新訂單更是不敢接了。”前述家裝公司的老板對此深有體會。
他經營的裝修公司屬于中小型企業,材料成本占經營成本的50%-60%,原材料價格上漲10%-20%,凈利潤就基本沒有了。
今年3月起,TCL、海信、美的、志高等家電企業,在家電行業的淡季集體宣布漲價,漲幅在10%-15%不等。
食用油也出現大幅漲價,超市里一桶40斤裝的金龍魚食用油,4月份之前的價格是110元,到5月份,就漲到了170元。
為了應對原材料漲價,大企業紛紛對產品漲價,小企業提到漲價卻瑟瑟發抖。
“不敢提價太多,提價的結果是需求下滑,相當于把市場份額讓給了競爭對手。”一家食用油廠商負責人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中小企業將面臨淘汰壓力,行業可能會經歷一輪洗牌:
這些中小企業不敢接的訂單,有可能都流向頭部企業。這些頭部企業在上游原材料經銷商面前,更有議價能力。也有一些頭部企業憑借自身實力與規模,可以與供貨商簽訂長期價格協議,鎖定合同價格,降低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有分析指出,這一輪原材料漲價,其實變相推高了行業進入門檻,加速了供應鏈、制造鏈以及產業鏈的份額向龍頭行業快速集中。
“每一次大宗商品巨大波動的時候,都是大廠做大市場份額的時候。”一位分析師表示。
【出路何在】
在東莞一家包裝產業園里,聚集了十幾家包裝企業。
這些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自2021年8月市場需求反彈以來,上游紙價也加快了提價的頻率,這些處在中游的紙制品企業,就成了左右為難的“夾心層”。
我國紙業上游集中度高,原材料集中在太陽紙業、晨鳴紙業、博匯、華泰、中順潔柔等幾家龍頭企業手中,行業高度集中給了這些頭部企業很大的提價空間,而中游紙品企業面對提價,只有接受的份兒。
這些企業也試圖通過提價,往下游釋放一部分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但很快遇到了阻力——行業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只要提漲價,客戶就跑了。
“企業還想經營下去,必須有訂單。”一家造紙廠的采購經理說。
這些夾在中間進退維艱的紙制品公司,選擇聚在這個產業園里,抱團取暖,整合資源。從2018年的那輪紙價上漲后,已經陸續有10多家紙制品企業進駐產業園,一起探索各種應對漲價壓力的方法。
比如,一些企業把工廠兩兩合并,從而分攤掉一部分成本壓力。產業園也在探索打造產業集群,將企業集中起來,共同向上游采購原材料,提高議價能力。
不過,他們也都明白,這只是應對漲價的權宜之計。根本的出路,還是要通過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
自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以來,深圳一家電路板企業開始優化產品結構。由于低端電路板原材料成本占比較高,約占40%,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較大,公司降低了這部分產品的產量,同時加大利潤空間更大的高端電路板產能。
優化產品結構、增加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產品的同時,企業還在效率上做文章。
位于山東兗州的宏河紙業,在她打造的智能立體倉庫里,每天生產的4000多噸成品紙,在入庫指令的指示下,自動找到合適的巷道,緩緩進入蜂巢式立體倉庫,到達相應的貨位。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全靠數字化和智能化帶來的能力完成,提升了運營效率不說,還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政府層面也早已注意到漲價對企業帶來的影響,并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幫助企業應對挑戰。
中小企業常年勤勞苦做,為絕大多數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方便老百姓的起居及衣食住行,是產業經濟的墊腳石。但他們抗風險能力弱,同時還在融資、公共資源分享、社會關注等方面相對處于邊緣末端:
一有大的市場波動與風險,發揮著經濟毛細血管作用的中小微企業,往往最先失血,最不容易被補血。即便處于困境,也不會像一些占據大量社會資源的大企業那樣,在遇到困難時被關注與重視,甚至緊急救援。
就眼下而言,較為迫切的也是幫助中小微企業緩解壓力,渡過難關,別讓挺過了去年疫情的他們,倒在今年的原材料漲價上。
【參考資料】
[1]《原材料瘋漲,制造業抓狂》南方周末
[2]《瘋狂漲價潮下的我國制造業:不少中小制造業企業面臨倒閉風險》我國經濟周刊
[3]《“洛陽紙貴”年末再現 !企業抱團應對原材料漲價》21世紀經濟報道
[4]《綠色革命大贏家!高盛:銅是“新石油” 四年內還會再漲60%以上》財聯社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