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我們平時圖片上看到它的樣子有點平平無奇,實際上它的壩頂高度達到185米,最大蓄水高度都達到175米,是非常壯觀的建筑。
從1994年12月開始動工,2003年8月份開始部分發電,到了2006年5月才全線修建完成,耗時近12年。
總投資達到2485.37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樞紐工程1263.85億,輸變電工程364.99億,移民資金856.53億。
由于三峽大壩的巨大蓄水量,庫區124.55萬居民需要搬遷安置,所以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投入到移民上了。
那么這樣一個耗資將近2500億元的巨大工程,在建造完成的時候——也就是2006年,目標是給八省兩市供電(上海、重慶、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江西、安徽),現在情況如何呢?
三峽大壩的發電情況
我們可以先了解下三峽大壩的發電能力。
三峽大壩的總裝機容量是2250萬千瓦,也就說它滿負荷運行時,每小時能夠發2250萬千瓦時的電,放在我們電表里就是2250萬度。
如果一整天都這樣運行的話,它一天就能發電5.4億度,一年能夠發1971億度的電,只是它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不是這個狀態。
三峽電站34組發電機相當于18座核電站
今年首次滿負荷運行發生在8月30日凌晨。三峽大壩裝有34臺發電機組,全開的時候就是2250萬千瓦的功率。至于何時全開,這和蓄水量有關系,今年“滿發”的蓄水高度是154.75米。
事實上三峽大壩今年的滿負荷運行來得有點晚,去年幾乎整個八月份都在滿負荷運行,不過據了解九月上旬長江上游降水量應該還會增加。
很明顯水力發電是靠天吃飯的,汛期可以多發點電,干旱的時候就發不了多少電,所以全年下來三峽大壩的發電量并沒有想象得多。
圖注:三峽大壩每年發電情況
上面這個表格是三峽大壩從2003年首次發電以來,每一年的發電情況。
最近幾年由于全球變暖,降水量明顯增加,所以發電最多的是發生的2018年和2020年,超過10萬吉瓦時(也就是1000億度)。
由于水電站的發電情況和蓄水量高度掛鉤,所以有些裝機功率更低的發電站,發電量卻可以超過三峽大壩,比如裝機容量只有1400萬千瓦的伊泰普水電站就一度超過三峽大壩的發電量。
那么三峽大壩發電量在全國什么水平?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可以用坐上火箭來形容,所以用電量也持續增長,從2011年開始,中國就成為全球用電、發電第一大國。
根據全國能源信息平臺數據,2020年中國的全年發電量達到7.42萬億度,其中56.6%為火力發電占據第一,第二名就是水力發電,占比16.8%,而三峽大壩2020年的發電量占全中國發電量的1.5%左右。
其實三峽大壩的發電量還是非常可觀的,它是中國最大的發電廠,就功率上而言,它是遠遠甩開排在它后面的所有電廠,但是它已經完全無法滿足八省兩市的用電需求了。
事實上,三峽大壩一年的發電量還不夠上海一個地方用的——上海在2020年的用電量為1575.96億,而這還是“拉閘限電”的結果。
中國2020年的總用電量是7.51萬億度,也就說我們的發電是趕不上用電的,多出的那900億度是從國外購買的,所以許多地區都有“拉閘限電”的政策。
如果不拉閘限電的話,估計三峽大壩全年滿負荷運行都無法滿足一個上海的用電量。
三峽大壩目前還是中國最大的電廠,估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地位不會變,但是它的重要性和十多年前已經完全無法相提并論了,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
三峽大壩無法滿足中國許多大城市的用電需求,并不是說它落寞了,而是中國經濟現在確實發展太快了。
雖然在發電方面三峽大壩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是這個工程對于造福中國老百姓方面一點沒有降低。
三峽大壩的重要作用
發電只是三峽大壩其中一項任務而已,它還起到防洪和航運的作用,甚至是為長江地區旅游創收。
三峽大壩是一個容量達到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可以有效攔蓄洪水、調節洪峰,減少下游的洪澇災害。
此外,有了三峽水庫之后,我們還可以更合理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它將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可靠水源。
同時由于水位的上升,可以讓萬噸級貨運船通行,有效降低航運成本——大約降低三分之一的樣子。
有了三峽大壩,這里還成為國家首批的5A級景區,每年吸引無數的中外游客來此參觀人類的偉大建筑,為該地區創收。
最后
很多人質疑三峽大壩會收不回成本,其實如果按上網電價0.26元每度來算,就光靠發電收入,它都已經老早收回成。
三峽大壩是一個百年工程,對于我們來說,它的竣工長久利益會遠大于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