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鄔傳雁與泓德基金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其中的真相和細節,外人無從猜測。但有一點大約是可以肯定的,因為上半年鄔傳雁的新發基金業績不佳,渠道給泓德基金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最后才釀成了這么一樁鬧劇。
這里面有個細節,頗值得玩味,為什么新發基金業績不好,渠道會給這么大的壓力?這里面的門門道道,不足與外人道。
銀行、券商的理財經理們,會買兩種基金:一種叫持續營銷、一種是新發基金。
持續營銷類基金是總部篩選出來的一些優質基金,從股票到固收一應俱全。不管是大行、商行還是券商的持營名單,都可以說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理論上向合適的客戶推薦持續營銷榜單里的基金,是個皆大歡喜的事。但核心問題在于,賣持營基金,理財經理們不怎么賺錢。
因為持營基金給渠道端的費用比較少,行話叫“中收”,中間業務收入。理財經理推薦這些基金給客戶,理財經理拿不到太多錢。那么賣什么給錢多?新發基金!
前兩天跟基金公司大佬聊天,說起他們的新發產品在線下渠道賣得不錯,大佬說他們這次激勵給得很足,算下來規模要沖到很高才能打平,這次發行純屬賠本賺吆喝。為了打造爆款產品,很多基金公司愿意在新發基金上給足渠道營銷費用。更不用說各種鋪天蓋地的宣傳,對理財經理的銷售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理財經理面對的實際情況就是:持營基金質地好,但不給錢;新發基金往往在市場火熱時發行,但給得多。理財經理當然傾向于賣新發基金,而不是持營基金。但賣出去也是要負責的,新發基金未來虧了也很難堪。而且客戶如果一直長期持有新發基金,理財經理也沒錢賺了。
所以就衍生出一個很畸形的生態,理財經理拼命賣新發基金,然后新發基金漲了10個點左右,理財經理就拼命勸客戶贖回,狠一點的客戶經理在凈值1.05的時候就勸客戶贖回,然后再去申購新的新發基金。不太懂的客戶覺得賺得挺好,理財經理則拿到了報酬。賺錢了就繼續循環,而新發基金虧錢了,就意味著客戶未來不再會聽理財經理的建議了。如果說新發基金虧了二三十個點,則意味著理財經理將面臨著徹底損失一個客戶的風險,客戶可能會把在這個理財經理這里的其他資產也轉移走。
所以新發基金的下跌,對于理財經理來說,是一種職場不能承受之重。那種大力營銷之后,還跌了二三十個點的新發基金,則更像是職場催命符。這種情況發生一兩次之后,理財經理就會傾向于,不再銷售這家基金公司的新發基金了。
理解了這個游戲規則,就能明白泓德和鄔傳雁事件背后的生態潛規則。只是,對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來說,這太不公平了。而對理財經理來說,為了蠅頭小利拼命賣新發基金,則是在給自己的職場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