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比小說更容易理解,因為小說需要遵照某種可能性,而現實不需要。
當我們對故事中將要發生的事情有了客觀的認識,盡管有時感覺比較模糊,而且有些想法可能還比較簡單,但卻讓我們能夠找到與故事相關的素材和信息。
如何把這些籠統的東西轉變成生動的細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
每一個“是什么”背后,都有一個“為什么”。
一、知道為什么發生
除非我們知道為什么會發生,才能明白具體將要發生什么。
這些為什么,是故事內在邏輯的源泉。它讓我們明白,一件事情可能發生,能夠發生,確實會發生。
事件一件接著一件發生,讀者就會如饑似渴地盼望著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為什么”還能夠驅散迷霧,讓故事的因果關系出現在我們的想象中,清晰且確定,等待著故事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故事的答案,往往隱藏在主人公的過去之中。從主人公的過去,可以挖掘出主人公的內心矛盾、真實想法、行事規則,以及內心的渴望。而這些正是主人公行動的先導和行為的動力。
思考每一個場景,有的場景雖然有具體的情節點,但沒有相應的邏輯來支撐,也不能讓人信服。有的場景雖然有籠統的總結和歸納,但缺少詳細的細節,缺乏相應的內容。
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梳理和掌握“為什么”,以此來挖掘細節,進而提煉出真實有趣、有血有肉的場景。
二、監測情節點的可信度
許多時候,我們覺得一個想法看起來還不錯,就會順著這個思路寫下去,好像它是一個已知的事實,但寫了很多之后,才發現這里面似乎存在著邏輯錯誤,導致寫出來的東西偏離了主題,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因為長痛不如短痛,與其堅持一種錯誤的想法,不如盡早把它放棄掉,結束這種錯誤。
我們應該在剛開始時,對每一個情節點的可信度進行監測,通過深究“為什么”,從而得到更多的“是什么”,通過細節生成細節,以此來推動故事的發展。
許多情節看起來精彩巧妙,實際上卻雜亂無章。所以理清情節的可行性,可以把不合理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搞清情節點的邏輯關系
檢驗現有情節點的邏輯關系,以此來喚起情節的活力,推進故事的發展。
我們要考慮為什么這件事可能發生,他具備發生的可能性嗎?許多模糊的情節點就會卡在這里。
情節點的邏輯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并不是說這些情節點根本不可能實現,而是要讓一件可能發生的事情轉化成故事的細節,已支撐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
事實上,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往往是正確的那一個。
當情節點的邏輯打通后,就會讓場景一層一層抽絲剝繭,通過最后一道考驗。
從主人公的內心矛盾來看,為什么這件事會發生,這個問題能夠讓我們洞察情節的真正意義。
如果一個情節點已經通過了重重考驗,那么他能否解決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就決定了他是否能夠被寫進故事里。
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邏輯問題,通過深入地挖掘,越挖越深,收獲也會越來越大。
通過挖掘,可以深入問題的核心地帶,弄清楚那些幽暗深遠、錯綜復雜的邏輯關系,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可以輕松打通故事的寫作通道。
多問幾個為什么,模糊的情節就會變得更加具體有力。
這些情節點不管是從外部來看,還是從內部來看,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在詢問為什么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保留開篇的場景,還能繼續沿著故事線往下寫。
因為這條故事線在邏輯層面是合乎情理的,在心理層面也是暢通無阻的。除了賦予情節某種魅力,以驅動故事發展的力量外,我們還能從中挖掘出更多的“是什么”。
四、如何行動
看看自己的想法清單和場景卡,找出理清邏輯和組織材料兩個方面我們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兩個方面都不清楚,就沿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去檢查。這一點很重要。
通過對第一個情節點的探測,我們得到的信息一定會影響并確定第二個情節點,讓我們有新的發現,如此進行到下一個情節點。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每一個模糊的情節點通過各種考驗。
如果在此過程中我們對主人公,或者對其他人物有了新的認識,一定要迅速把這些認識記錄下來,放進這個人物的文件夾中。
在想法清單里,我們還在不斷添加新的模糊情節點,通過深入思考,抽絲剝繭,把這些模糊的情節點變得更加清晰明了。
如果有具體的場景露出冰山一角,就把它寫成場景卡,放進隨機文件夾中。
當這些場景更加具體,更加生動,更加有趣,能夠為我所用時,就把它放進拓展文件夾中,甚至于直接放到我們的故事當中,成為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