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AI財經社 唐煜
編輯/ 趙艷秋
臺積電漲價20%屬實,上周已生效
全球前五大芯片制造廠都加入到了漲價大潮中,它們是臺積電、三星、格芯、聯電和中芯國際。
先是有媒體曝出,臺積電已經通知客戶全面漲價20%,而且是8月26日之后上線生產的芯片,都按照漲價后的價格,這意味著之前已經下的訂單也在漲價之列。此前,有消息稱,臺積電本計劃在2022年將成熟工藝上漲15%至20%,先進工藝上調10%。目前臺積電未對此作出置評。
芯片設計企業高管劉正對AI財經社確認了這個消息,“漲價從上周已經生效,不分制程和產品種類,一律漲價20%?!倍郧芭_積電都是降價,一般先進工藝每年降幾個百分點,這是第一次漲價。
圖/視覺中國
根據2020年年報,臺積電全球客戶總量達到510家,生產1.16萬種芯片,這些芯片用在各種終端市場,如智能手機、車用電子、物聯網等。
“20%”這個數字讓另一位從業20多年的資深人士方明感到吃驚?!斑^去,芯片制造行業存在周期性漲價,只不過近年來從之前的四年一漲價,變成現在一年一漲價。但此前幅度一般都在5%-10%之間,也會分時間點慢慢往上加,這種跳躍式的漲價在歷史上還是頭一次看到。”
有分析稱,臺積電此次漲價是為了緩解業績壓力。在今年7月發布的Q2財報中,臺積電的毛利率從Q1的52.4% 降至第二季度的50.0%。別看只有這兩個百分點,財報發布后,臺積電股票跌幅一度超過5%。因此該分析稱,為了維持高毛利率,臺積電只有放出漲價這個大招。
但一家設計企業CEO徐陽對AI財經社分析,臺積電主要為了把泡沫給擠掉,“因為現在很多企業下單的需求是虛的?!?/span>
當下芯片制造產能緊缺,很多產能起初都轉移到毛利高的芯片上,而低端產品一缺貨,很多芯片客戶又向制造廠瘋狂下單做低端芯片,加上疫情影響供應鏈,大家都在恐慌性囤貨?!昂芏嗥髽I本身庫存已經很高了,但因為擔心供應鏈不穩定,還是在拼命下單,實際我們看到像手機這類終端設備的銷售量都是在下降的?!毙礻柗Q。
徐陽認為,臺積電此舉是為了淘汰部分低毛利客戶,減少人為囤貨成本,把產能讓給真正的需求。
在臺積電被曝漲價幾天之后,全球第二大芯片制造商三星被曝計劃將其芯片代工價格提高15%至20%。全球第四大芯片制造廠、位于中國臺灣的聯電也被曝擬在今年9月、11月和明年1月連續三次上調22nm 、28nm制程的報價。尤其是聯電明年開始生效的價格,可能會高于臺積電。
對于幾家企業集體漲價,資深行業人士王欣稱,芯片制造需要用到各種原材料、化學氣體、藥水等,這波漲價潮背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上游材料漲價。“今年4月,中芯國際代工上調價格,也因為一些材料供應商漲價。”原材料還在繼續漲價,8月24日,全球半導體材料巨頭日本信越宣布,從今年10月開始,提高日本和海外有機硅所有產品價格,漲價幅度為10%-20%,部分產品漲價20%以上。
8月31日,供應鏈上曝出,臺積電將與設備和材料廠商就明年降價15%進行談判。
“搶不到產能可能公司就餓死了”
芯片制造產能供需極度不平衡的情況下,芯片設計企業成了弱勢的一方。在芯片產業鏈上,有設計、制造、封裝等上下游環節。
在芯片制造價格普漲的情況下,徐陽有些憤懣地對AI財經社說,他看到一些芯片制造廠此時不講“武德”。無法協調好諸多客戶產能的情況下,就在幾家客戶之間搞競價,把每片600美元-800美元的8英寸晶圓,炒到了1600美元-1800美元,加劇了原本就緊張的供應壓力。按照生產流程,一片晶圓可以切割出多個芯片。晶圓價格如果翻番,意味著芯片成本也要翻番。
圖/視覺中國
去年10月,漲價潮發酵最厲害時,一家設計企業就坐上了這樣的牌桌。公司高管王泉對AI財經社透露,當時十幾家海內外設計企業參與競拍,他們最終以3倍的價格搶到了幾千片晶圓的產能。“現實情況是,今年如果搶不到產能,可能公司就餓死了?!?/span>
這樣一張入場券可不是隨便誰都能拿到,要想參與競拍,至少要先拿出高于原來50%的資金,而且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產能,還得和代工廠有長期合作,投片量足夠大的客戶才有資格競拍。王泉稱,這種競標模式也是先由海外代工廠發起,國內代工廠跟風效仿。
“漲價是能理解的,但是不能這樣人為地坐地起價,我跟臺積電的人員接觸下來,覺得他們非常講規則,而我們的一些代工廠除了技術,這方面更需要改善。”徐陽說。
此前,就有一些芯片公司對AI財經社吐槽,一些代工廠沒有很好的客戶意識,產能緊的時候就坐地起價,誰有錢就給誰做,不管芯片企業有沒有成長性,不管事先講好的商業條款和價格。反倒是臺積電相對而言更守承諾,即使產能吃緊,也會信守承諾生產。在全球缺芯荒下,一些亂象被放大了。
“這種長期形成的誠信口碑,客戶關系更長久,也更舒服。再加上臺積電的技術實力,很多設計公司就想好了,寧愿出高價到臺積電去做?!币晃恍袠I人士對AI財經社分析說。AI財經社獲悉,臺積電的芯片制造價格至少比其他同行高出30%。兩年前,徐陽把公司所有流片轉到了臺積電。
眼下,中小芯片設計公司面臨的情況會更嚴峻,有些小企業投片量少,調試半導體設備非常耗費時間,對臺積電和中芯國際這些大代工廠來說,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一些小企業去年遭遇了砍單。“韓國芯片制造廠已經砍掉了中國客戶七成左右的產能需求?!币晃恍酒耸看饲皩I財經社說,這些客戶體量小,而且大多是低利潤產品。這也造成了近期MCU、MOS、DC-DC等原本單價低的芯片,價格都是打著滾地往上翻。
王泉跟一些小企業有過交流,他們現在只能想各種辦法,無論是加錢還是托人找關系,到各個代工廠里去打聽能不能擠出一點產能。
根據目前披露出來的時間表,全球晶圓產能緊缺狀況至少要持續到2022年。在Q2財報的電話會上,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也說,“全球晶圓產能擴建的速度較慢,三、四季度價格可能繼續提升,供不應求的狀況明年上半年仍難緩解?!?/span>
雖然制造廠還在紛紛釋放漲價信號,但通過跟封測廠的交流,王泉了解到,相比去年,這幾個月市場已經開始降溫,他推測,或許今年四季度漲價情況能有所回調。
(文中徐陽、王泉均為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