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好空調 格力造”。那么,好新能源車誰來造呢?
八年前,中國商界兩位聲名顯赫的人物打了一個賭,賭資10個億。如今,獲勝一方表態“錢我不要了,咱們再戰五年”。
這次,咱賭“造車”。
昨天,小米的雷軍高調宣布:“愿意押上全部聲譽,親自帶隊”打造小米汽車。然而就在一天前,董明珠剛剛用格力電器的名義完成了對銀隆新能源的控股。
世紀賭約續集來了,這次你看好誰?
執行主編:小花
監制:伍佰強
出品:強國財經(QG-CAIJING)
格力股價怎么了?
2021年半年報顯示,以空調業務為主的格力電器,實現總營收920.11億元,同比增長30.32%,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8.64%至94.57億元。其中,主業空調營收占總營收的73.79%,同比增長62.57%。
另據媒體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格力中央空調憑借16.2%的市場份額一舉奪魁。
在受疫情持續沖擊的當下,格力電器如此靚眼的半年報,竟無法為其股價帶來與之相對的正增長,反而屢創新低。
這令不少抄底格力電器的股民感嘆:抄底越抄越低,底在何處?
過去4個月里,格力電器市值已跌超三成。究其原因,或許資本市場已達成共識“銀隆新能源就是個爛攤子”。
董明珠的堅持
5年前,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的一幕很多人還記憶猶新。
當時格力電器提出,欲以130億元估值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但在股東大會上,該收購方案被否決。
會議當天到場的股東們看到,董明珠對中小股東們“大發雷霆”:“格力沒有虧待過你們!”“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我五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
暴走后的董明珠,沒有就此放棄珠海銀隆。
此后,她以個人名義“舉債投資”,自掏腰包10億元,更拉上了劉強東和王健林,共同入股珠海銀隆。
其中董明珠個人持股7.46%,位列公司第五大股東。此后董明珠不斷增持,至2017年5月已成為珠海銀隆第二大股東。同年,珠海銀隆更名為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反對如果有用的話,她就不是董明珠了。”有股東曾在社交平臺這樣公開表示。果不其然,五年后的董明珠,最終還是用格力電器的名義完成了對銀隆新能源的控股。
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股權,同時,董明珠女士將其持有的銀隆新能源17.46%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委托格力電器行使。
預計,上述交易完成后,格力電器將合計控制銀隆新能源47.93%的表決權,銀隆新能源將成為格力電器的控股子公司。
“本次交易無須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這一次,董明珠并沒有給中小股東表決的機會。
然而事實上,中小股東的反對并非沒有道理。這五年里,銀隆新能源屢屢爆雷。
除被曝出供應商討債、旗下子公司被查封外,還有銀隆創始人魏銀倉與董明珠的“反目”,以及公司前總裁及高管合計6人因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4億元被刑拘等負面消息。并且,直至今年7月底,銀隆新能源賬面上還顯示著高達227億元的負債。
這一切,似乎都意味著銀隆新能源,已成為董明珠和格力陷進去的“坑”。
那么,她為何如此堅持?
沙子里的金子
“銀隆是沙子里的金子,把沙子撥開,就能讓它發光。”
董明珠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銀隆新能源的看好,并且和雷軍一樣,她還稱“自己將全部身家壓在了銀隆上”。
此次格力電器參與競拍銀隆新能源股份的理由,與五年前差不多:“立足家電行業,穩步拓展多元化新興業務”,期望通過銀隆新能源尋找新的營收和利潤增長點。
格力電器列出了銀隆新能源的種種核心優勢,包括鈦酸鋰電池的高安全性、公司專利研發能力以及商用車應用覆蓋率等。
據格力電器介紹,標的公司產品類型豐富,包括市政環衛車、物流車等車型,產品應用遍布北京、天津、成都、杭州等全國229個以上的城市和地區。
的確,在全球“雙碳”目標達成共識的現狀下,我國圍繞“碳中和”目標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新能源產業支持性政策。而且銀隆新能源,還是國內少有的形成了從鋰電池材料到新能源整車以及動力電池回收的完整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集團。
然而上述官方說辭,或許并不是問題的關鍵。董明珠之所以這么看中銀隆新能源,主要是出于對銀隆新能源鈦酸鋰電池技術的自信,該技術是銀隆新能源在2010年收購美股上市公司美國奧鈦時獲得的。
但是,鈦酸鋰電池的優、缺點分明。董明珠看到了鈦酸鋰電池安全性高、快充的優點,卻忽視了其自身缺點。
曾有專家表示,鈦酸鋰電池最大的缺點是能量密度低,而且價格比較高,這使它的市場非常小,目前市場上做鈦酸鋰電池的企業也很少,而技術的發展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
事實也確實如此。5年時間過去,鈦酸鋰電池依舊沒能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技術。而且近兩年,銀隆新能源持續虧損。
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銀隆新能源累計銷量只有1375輛,平均每個月賣不到200臺車。即便“成都大街上跑的大都是銀隆新能源的公交車”,也掩蓋不了其銷量不佳的現實。相比行業大佬宇通客車,銀隆任重道遠。
資本的態度
2019年底,亞洲第一投行高瓴資本入局格力,花了417億成了董明珠的老板,與此同時拋售了如日中天的美的股票。
在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看來,格力最大的護城河,就是董明珠。
張磊在其自傳中,明確說過一句話:“持續不斷瘋狂創造價值的企業家精神,才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護城河”。在書中,張磊說自己和董明珠相識已經十幾年了,可以算是老朋友了。
張磊選擇重倉格力,首先就是看重了董明珠的人品。
然而相較張磊的無限信任,近期格力股價的表現,恰巧真實反映出多數投資者的心聲。
有產業觀察人士曾表示,“董明珠作為收購方的董事長,以及被收購方的控制人,實際就是為這個燙手山芋找個接盤俠。由此,她先前個人投入的超10億元資金從而得以解套。”
若用積極的視角觀察此次收購,
短期看,銀隆所在的新能源汽車題材在資本市場是熱點,或許未來能對格力電器的股價形成利好;
中期看,銀隆或與格力可以實現相互成就,比如銀隆成為格力智能裝備的買家,而格力可成為銀隆新能源車的買家;
長期來看,銀隆在格力的整合下,調整技術路線圖,有望真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所作為,成為格力電器新的業務增長點。
當然,一切的一切,取決于董明珠如何下活銀隆這盤棋。
5年后,是雷老板扳回一局,亦或董女士再下一城,讓我們拭目以待。